bat365中文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English Version 旧版网站 OA 系统 Email 图书馆

bat365中文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 bat365中文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Introduction

    学校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机构设置

    Department

    教学院系 党务部门 行政部门 研究机构 其他
  • 招生就业

    Enrollment&
    employment

    本科生招生 硕士研究生招生 博士研究生招生 留学生招生 附中招生 考级 就业信息网
  • 国音师资

    Faculty

    师资概况 教学名师 博士生导师 特聘教授 师资队伍
  • 合作交流

    Cooperation

    国内交流 国外交流
  • 校园服务

    Service

    国音校历 校园地图 数字国音 国音邮箱 联系我们
E
  • bat365中文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 学校介绍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机构设置
    • 教学院系
    • 党务部门
    • 行政部门
    • 研究机构
    • 其他
  • 招生就业
    • 本科生招生
    • 硕士研究生招生
    • 博士研究生招生
    • 留学生招生
    • 附中招生
    • 考级
    • 就业信息网
  • 国音师资
    • 师资概况
    • 教学名师
    • 博士生导师
    • 特聘教授
    • 师资队伍
  • 合作交流
    • 国内交流
    • 国外交流
  • 校园服务
    • 国音校历
    • 校园地图
    • 数字国音
    • 国音邮箱
    • 联系我们
  • 国音新闻

    News

  • 国音要闻
  • 媒体视角
  • 国音视界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张天彤:传承民族传统音乐需要薪火相传的力量

时间:2024-08-28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张天彤:传承民族传统音乐需要薪火相传的力量

时间:2024-08-28

bat365中文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89bec7e815204ce5a3784440d0f341a7.png

2024年6月,张天彤(右三)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水库

采访民间歌手鄂灵巧(左二)、孟桂芳(右二)、孟满永(右一)。张炜悦 摄

一个月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和富拉尔基区,bat365中文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拄着拐杖跛着脚,带领她的学生们辗转录制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歌从田野来: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濒危抢救项目——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纪录片。

那时,距离她意外骨折还不到90天,脚上的夹板刚刚拆除,走路还需要依靠拐杖。但对于张天彤来说,“这不是急事”。在她眼里,抢救濒危的民族音乐才是一天都不能耽搁的事。

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张天彤一直致力于对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她多次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探访达斡尔族4个方言区、鄂伦春族5个聚居区、鄂温克族3个部落,往来于生活在东北和新疆地区的锡伯族人之间,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学术研究。

“关注北方人口较少民族的音乐”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共同组成了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宝库,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则是其中独特且不可替代的珍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

200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张天彤留在bat365中文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图书馆工作。当时,已退休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乔建中为抢救传统音乐资料,在bat365中文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图书馆成立了中华传统音乐资源建设项目组,张天彤就是该项目组的第一执行人。在这个过程中,她和小伙伴们搜集了大量鲜活的一手资料,对中国传统音乐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005年8月,张天彤参加“全国首届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时,遇到了音乐理论家赵宋光。在大兴安岭山间——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孕育了鲜卑部族的嘎仙洞口,赵宋光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北方人口较少民族的音乐研究是空白点,这将是你未来学术的生长点。”

始于好奇,行于使命。带着对一个未知领域的好奇,张天彤开始了对北方人口较少民族音乐的探究。真正让她感到震撼,并从内心深处坚定不移地认定“要用毕生的精力来做这件事”的,源自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1763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防务,征调1000余名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官兵携家属编成索伦营,从东北嫩江前往新疆伊犁地区,肩负起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且永不返乡。260多年来,以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谱写了戍边卫国的文化史诗。

“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常常泪流满面。他们用几代人的付出,才完成了万里戍边的壮举。”从那时候,张天彤开始思考:一个民族对国家的贡献不在人口多少,一个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也不在人口多少。中华文化能有今天的灿烂辉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

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能歌善舞的达斡尔族人民创作的音乐成为记述这段历史最独特的载体。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文化的传承也都存在同样的状况。

张天彤想为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做些什么,她的选择也得到了博士生导师樊祖荫的支持。

“抢救正在消失的音乐博物馆”

在与达斡尔族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同时,张天彤还将目光投向同为我国北方人口较少且与达斡尔族有着地缘与亲缘关系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以及锡伯族、蒙古族等民族。

在这个过程中,她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我国民间音乐大多数靠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对音乐的记载,也主要以汉字唱词标注为主,在传唱时很容易丢失民歌原有的语言和韵味。更不容乐观的是,很多错误的标记将直接导致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谬误。

“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存在危机”,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中存在的断链危机,张天彤提出了“活态传承”的大胆构想——通过高质量的拍摄录制,对民间艺人进行全景式、有特写的活态记录,不光是对歌曲音视频的录制,还要将围绕这首歌曲的所有信息全部搜集到一起进行高规格的学术性拍摄并存档,这将更有益于后人的研究。“表面上看,我们又回到了起点,开始采集资料,但这种采集与此前的采集不同,是对那些原生性资料进行真实的呈现与收藏。”

从2016年开始,受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委托,张天彤开始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濒危传统音乐抢救项目”的研究。她探访的这些人中,年龄最大的接近百岁高龄,最小的也超过了60岁,包括鄂温克族百岁驯鹿老人和最后一位酋长的女儿、达斡尔族雅德根音乐传承人、达斡尔族唯一一位能看着满文歌词流利唱述乌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老萨满……

“一位民间艺人的去世,就意味着一座音乐博物馆的消失。”“我们这种抢救性的保护其实跟不上这些文化消失的速度……”就是这种抢救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紧迫感,让张天彤多年来不敢有一丝懈怠。

截至目前,张天彤带领学生共整理出近百万字的调查笔记,抢救性高质量录制了625首曲目,累计上千小时的音视频素材,这些宝贵的素材都正在紧锣密鼓的整理之中。一直以来,张天彤有个心愿,希望这些辛辛苦苦收集录制的宝贵资料,有朝一日能够“以最体面的方式,一方面交给国家,另一方面还给民族”。而她所理解的“最体面的方式”指的就是正式出版。

2023年,张天彤撰写和编写的著作《四方水土四方乐——达斡尔族区域音乐文化叙事》和《来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记忆——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民歌精选》(盘配书)出版,均入选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

做好民族音乐的“活态”传承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文化传承关键还是要培养人才,把队伍建起来。”张天彤说。bat365中文在线平台官方网站从2009年就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这些年她在学生身上下的功夫特别多。

考虑到民歌在校园里的传唱率并不高,张天彤就萌生了“把那些会唱民歌的人请到校园来”的想法。她在学校组织了“新山歌社”,每半个月请一位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口传心授。她希望,当年她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心愿可以通过她的课堂得以实现。

除了一步一个脚印进行田野调查与学理性研究,身体力行地开展民歌类非遗的传播和普及,也是张天彤近几年工作的重点。最近几年,她受邀在很多单位和机构举办各类学术讲座,除了在学校教授民歌课程,她还不止一次地将民歌课堂搬到音乐厅、非遗馆、户外大舞台。

今年4月1日,张天彤作为特邀首讲嘉宾,带领两名学生登上了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完成了首个民歌主题航次的讲唱会。她说,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将讲座和教学搬到国际大邮轮上,面对数百名游客讲民歌,带他们赏民歌,教他们唱民歌。那些喜爱民歌的游客用热辣的眼神看着她,还频频点头并不时地跟唱,用表情和歌声与她互动……

“一块石头也可以改变河流的方向。”采访最后,张天彤这样对记者说。这是她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一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者所坚信的方向,也是所有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付出努力的人共同的信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5000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在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如张天彤们一样薪火相传的力量。


文章链接:

张天彤:传承民族传统音乐需要薪火相传的力量 (qq.com)


其他新闻

  • 22 2024.08

    人民日报:让中国歌剧在守正创新中持久传唱(新语·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 02 2024.09

    北京日报:师生组团打卡文化园区,年轻“点子”焕新北京天桥演艺区

Copyright © bat365(中文)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京公网安备: | 京ICP备:  Site Designed by MONOKEROS
地址:北京朝阳区安翔路一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87561 传真:010-64874646
新浪
微博
官方
微信
新浪
微博
官方
微信

Copyright © bat365(中文)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京公网安备:

京ICP备: